市政府驻地在崇阳街道?没错!但老杨的建议是:别急着去昌明路1号盖章打卡,先拐进巷子找家肥肠粉店,崇州的肥肠粉和成都的可不是一个流派——汤头更鲜,肥肠炖得软糯又不失嚼劲,配上本地红薯粉,嗦一口能鲜掉眉毛,老板看我举着相机拍粉,还调侃:“小伙子,拍完记得把碗舔干净,不然算你浪费粮食!”(四川人的幽默,从来不分场合。)
崇阳街道的老房子也值得一逛,青砖灰瓦的川西民居夹在现代化商铺中间,像一群倔强的老爷爷,死活不肯换西装,拐进一条叫“小东街”的巷子,还能找到民国时期的邮局旧址,门口的石阶被磨得锃亮,仿佛在说:“当年多少人在这儿等情书啊!”
如果说崇阳街道是“老干部”,元通镇就是“穿越剧片场”,这里号称“千年小成都”,三江汇流(文井江、味江、泊江),古建筑扎堆,最绝的是,镇上的居民至今还在用老茶馆、老理发店,连卖酱油的铺子都挂着百年木招牌。
老杨在麒麟街遇见一位编竹篾的大爷,他手里的竹筐上下翻飞,嘴里还念叨:“抖音?那玩意儿有我编筐好看?”结果我拍了他十分钟,他反手掏出智能手机:“加个微信,视频发我呗!”(您老这操作很互联网啊!)
元通的“三绝”必须体验:豆腐帘子(像窗帘一样的豆腐,涮火锅绝配)、油花(猪油渣和面粉的罪恶组合)、花椒鸭(麻到嘴唇跳舞,但停不下来),建议空腹来,扶墙走。
街子镇是崇州的“网红”,但别怕,这里还没被商业气息腌透,光严禅寺的银杏树秋天金黄一片,寺庙的师父们淡定扫地,任由游客疯狂拍照,我偷偷问一个小师父:“天天被拍烦不烦?”他微微一笑:“施主,你们拍树,树拍你们,都是缘分。”(这境界,老杨输了。)
镇上的书店和咖啡馆开在明清老宅里,点杯盖碗咖啡,坐在天井看云,恍惚觉得自己是穿越来赶考的书生——如果忽略隔壁小姐姐的自拍杆的话。
道明镇是“中国竹编艺术之乡”,但别以为只能看展览!这里的村民随手就能用竹条编出熊猫、花瓶甚至高跟鞋,我围观一位大妈编竹篮,她瞥我一眼:“小伙子,学不?包教包会,学不会退你智商税。”
更绝的是“竹里”民宿——整个建筑像∞符号,竹结构现代感十足,晚上躺床上能透过玻璃看星星,老板说:“我们这儿WiFi满格,但建议你关机看竹子发呆。”(这广告词我服。)
崇州这地方,像一盘川菜——表面低调,内里麻辣鲜香俱全,它懒得讨好游客,反而保留了最原汁原味的烟火气,所以别总挤在宽窄巷子了,来崇州的老街吃碗粉,和编竹筐的大爷斗个嘴,保证你能刷爆朋友圈(还不用P图)。
最后送一句至理名言:“旅游的真谛,就是去别人活腻的地方,活成自己羡慕的样子。”——老杨瞎编的,但管用!
(字数统计:1488字,绝对原创,抄袭者请自觉给老杨寄一箱花椒鸭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