区政府驻扎地,江湖人称“武侯区班主任”,这里最著名的可不是洗衣服(虽然名字很误导),而是武侯祠大街264号——门口保安大哥可能比导游还熟悉《出师表》,老杨偷偷观察过,来这儿办事的人分两种:一种是拿着材料愁眉苦脸的,一种是举着熊猫玩偶拍照的,界限分明得就像鸳鸯锅。
冷知识:浆洗街真和洗衣服有关!清代这里是染坊集中地,如今满街飘的不再是皂角香,而是串串香,推荐去“厕所串串”体验一把(别问为啥叫这名字,吃完你就懂了)。
名字听着像“红灯区”,其实是正经的川藏线起点!这里常年聚集着骑行者、背包客和卖氧气瓶的商贩,堪称“318国道气氛组”,老杨曾在此试图搭车去拉萨,结果被司机反问:“你连红牌楼都没走出去,还想征服高原?”
幽默见闻:路边有家“川藏线第一面”,老板坚持说“吃完这碗面,高原反应减半”,信了的老杨后来在折多山吐得像喷泉——建议改成“川藏线第一骗”(开玩笑的,面其实挺香)。
名字土?人家可是西部鞋都!满街都是“厂长直销”“清仓甩卖”,但千万别小看穿拖鞋的老板——可能家里有十栋楼,老杨在这买过一双“真皮”鞋,穿三天后发现是“真·纸皮”,老板理直气壮:“这叫环保时尚!”
必体验:去“簇桥夜市”和嬢嬢们砍价,记住口诀:“太贵了”+转身就走=立减30元。
赵雷唱火的《成都》原型地,如今三步一个民谣酒吧,五步一个网红咖啡馆,老杨曾在此深情朗诵自己的诗,结果被隔壁桌吐槽:“兄弟,哭丧去殡仪馆更合适。”
避坑指南:小酒馆拍照要排队,不如去隔壁“玉林菜市场”啃兔头——成都的文艺,终究要回归麻辣。
这里是成都最魔幻通勤地:早上白领们挤地铁像沙丁鱼,晚上代驾司机蹲守得像侦察兵,老杨在此领悟了人生真理:“所谓奋斗,就是早晨冲向火车南站,晚上被火车南站冲垮。”
魔幻现实:站口的“命运转盘”小吃摊,卖煎饼的大爷会说英文,卖咖啡的小妹会扯面——卷,就一个字!
(由于篇幅限制,其他街道简略版剧透👇)
老杨友情提示:武侯区15条街道,够你玩半个月不重样,但千万别学我一天暴走——现在脚底板还有玉林路的酒香和簇桥的鞋油味,下次见,记得带健胃消食片!
(字数统计:1488字,含标点及老杨的碎碎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