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一个常年被粉丝吐槽“专挑冷门路线作死”的旅游博主,我老杨这次又双叒叕去了一个让导航崩溃的地方——凉山彝族自治州。
如果你问我凉山在哪,建议先打开中国地图,找到四川,然后往西南方向使劲儿戳,戳到手机屏幕快裂开时,大概就能看到这片神秘的土地了,这里山高谷深,云雾缭绕,彝族同胞们世代居住于此,用他们的话说:“我们这儿的路,不是弯的,就是正在变弯的路上。”
第一次开车进凉山时,我的导航APP连续三次提示“信号弱,正在重新规划路线”,最后干脆摆烂:“您已进入异次元,祝您好运。”
但!是!当你翻过无数个“胳膊肘弯”,眼前的风景绝对让你尖叫——梯田像巨人的指纹,村庄挂在半山腰,牛羊慢悠悠地横穿马路(并且完全不把你放在眼里)。
凉山最炸裂的节日非火把节莫属,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,整个凉山变成“大型露天蹦迪现场”。
我原以为火把节就是举着火把走两圈,结果彝族老乡们直接给我上了一课:火把不是用来走的,是用来“玩命”的。
白天是选美、赛马、摔跤,晚上才是重头戏,成千上万的人举着火把涌上街头,火光连成一片,远处看像一条火龙在山上翻滚,最刺激的是“撒火把”——年轻人互相往对方脚边甩火把,据说能驱邪避灾。
作为游客,我本来想安静如鸡地围观,结果一位彝族大哥热情地塞给我一支火把:“兄弟,来玩!”下一秒,我的裤脚就差点被火苗亲吻,那一晚,我边跳边躲,活像一只被烧烤的蚂蚱,但笑得像个傻子。
(温馨提示:穿防火材质的裤子,别学我穿化纤运动裤,别问为什么。)
凉山的美食,总结起来就俩字:硬核。
坨坨肉
彝族待客的最高礼仪,大块猪肉或羊肉直接水煮,撒把盐就端上桌,第一次见时,我盯着那块比我拳头还大的肉发呆:“这……怎么啃?”老乡豪迈地递给我一把小刀:“自己割!”
肉质鲜嫩,原汁原味,但建议带个牙签——别问我怎么知道的。
酸汤鱼
凉山的鱼是从金沙江里捞的,配上本地酸菜和野山椒,酸辣过瘾,吃的时候,隔壁桌的彝族阿妈看我辣得涕泪横流,笑着递来一碗荞麦酒:“解辣!”结果我一口下去,辣上加辣,直接灵魂出窍。
荞麦酒
凉山人的血液里可能流淌着50%的荞麦酒,他们喝酒不用杯,用碗,而且一定会唱祝酒歌,如果你不喝,他们就一直唱,唱到你投降为止,那天我喝了三碗,后续记忆断片,只记得自己抱着院子里的羊称兄道弟……
关于被羊追杀
在昭觉县的草原上,我试图和一只黑山羊合影,结果它可能觉得我侵犯了它的肖像权,突然低头冲过来,我狂奔五十米,最后躲进一户人家,羊还在门外咩咩骂街,老乡哈哈大笑:“它逗你玩呢,我们这儿的羊比狗还聪明。”
学彝语翻车现场
想和当地人套近乎,我苦学了几句彝语,见到一位大爷,我自信满满:“兹莫格尼(吉祥如意)!”大爷愣了下,回:“格尼是‘狗’的意思……你刚说‘吉祥狗’。”
……好的,从此我闭嘴微笑。
“走婚”闹剧
在泸沽湖附近的摩梭人村落(凉山边缘),我听说摩梭人有“走婚”习俗,兴奋地问导游:“我能体验吗?”导游冷笑:“你得会爬花楼;会被姑娘家的狗咬。”
我默默收回了跃跃欲试的脚。
西昌是凉山州府,飞机高铁都能到,但进山区建议包车(司机最好是本地人,因为悬崖公路会教你做人)。
西昌有星级酒店,但彝族村寨的民宿更有趣(晚上可能没Wi-Fi,但能看银河)。
别摸彝族人的“英雄结”(头上竖着的布条),那是尊严的象征;火塘不能踩;喝酒别怂,但量力而行。
在凉山,我经历了导航崩溃、被羊追杀、酒精考验和语言社死……但离开时,居然有点舍不得,这里的美景纯粹,人情更暖——比如那位送我自制辣椒酱的彝族阿妈,还有火把节上拉我跳舞的陌生小伙。
如果你也想找点“野性”的旅行体验,来凉山吧!记得带条防火裤子,练练酒量,顺便学两句正确的彝语——别像我一样祝人家“吉祥狗”。
(全文完,字数统计:1582字)
老杨的凉山生存总结: